綠島朝日溫泉、旅客服務中心及紫坪露營區16年營運權將於2025年底結束,交通部觀光署8月底發布「綠島朝日度假園區興建營運移轉(BOT + ROT)案」招商文件,確認新開發案將建附設早餐,且有24小時櫃檯服務的三星級旅館;露營區則正在申請解除面積達36%的保安林。
綠島生態豐富,曾記錄到珍稀保育類甲蟲及魚類。中研院學者稱,「未來如果開發,這一區(南岬)是一個新興的壓力來源,可能會讓綠島整體的人為活動風險指數升高。」環團則指出,綠島污水處理不足7.5%,觀光人流帶來的污水問題會影響水下生態,亦認為露營區涉及保安林的地方不應解編。

爭議聲中啟動招商 保安林將解編
綠島南岬地區包括朝日溫泉、旅客服務中心及紫坪露營區,年底約滿結束,並將易名為「綠島朝日度假園區」重新招商。《環境資訊中心》8月曾報導新開發案的四大爭議。
交通部觀光署8月27日釋出興建營運移轉(BOT + ROT)案招商文件,確認新開發案的基本規範,包括在朝日旅遊服務中心興建三星級旅館,提供24小時櫃檯服務,並設有供應早餐的餐廳,房間數至少30間。紫坪露營區須至少有FICC國際露營協會2星級營地標準,提供至少6個營位、每一營位面積至少100平方公尺,且須供應每人每日30公升飲用水作烹飪、洗滌,以及等量之一般用水作衛浴或其他用途。營區會有洗衣槽及清潔碗盤的洗滌槽,亦須有廢棄物污水處理。
不過,觀光署並無要求建物裝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亦無要求辦理節能減碳檢核作業,但興建營運單位應依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注意事項」規定落實生態檢核。
執行機關現正辦理都市計畫變更、朝日溫泉及紫坪露營區既有地上物資產報廢,與紫坪露營區保安林解編作業。紫坪露營區用地範圍有5.14公頃,現送審保安林解編範圍有1.87公頃,約占36%。
本案興建及營運期共35年,代表民間機構可營運至2060年。興建營運單位須承諾,每年至少保留因營運所需聘用勞工人數一半,以同一條件優先聘僱設籍於台東縣縣民,而其中至少20%應設籍綠島鄉。簽約後五年以上可檢討是否變更,如發生營運方違約,觀光署有權終止契約,若情事重大亦可強制接管。
相關招商文件公開閱覽期至9月10日,民眾陳述意見期限至12日。
紫坪曾記錄到珍稀保育類甲蟲及魚類
《環境資訊中心》訪問到綠島居民小葉。小葉曾參與協助中央研究院的綠島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他擔心貿然開發會帶來各種不能逆轉的環境傷害,質疑新開發案招商前,為何沒有進行開發基地相關的獨立海陸域生態調查?更無評估整體生態承載量、綠島旅客總量管制等公開資訊供公眾參考。
綠島生態豐富,據2023~2024年東海岸熱門潛點海域生態調查顯示,紫坪1號潛點由於食物充足、且較少潛水員驚擾,是綠島最容易見到台灣海洋保育物種「隆頭鸚哥魚」大型個體的潛點;附近海域亦是雙髻鯊繁衍處所「滾水鼻」。此外,水層淺處時常有大洋性洄游性魚類經過,常見的有鰹魚,有時亦會見到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色名錄的近危物種黃鰭鮪。
觀光署表示,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東管處)自2016年起,開始辦理綠島全島各潛點海域生態調查,2020年起辦理陸域重點關注物種(包括陸蟹、昆蟲、哺乳類、植物等)生態調查。
2021年紫坪曾記錄到列入台灣紅皮書的7種易危物種,包括早田氏爵床、濱當歸、蘭嶼土沉香、蘭嶼木藍、蓮葉桐、象牙柿(又名象牙樹)及蔓榕。紫坪亦是濱海昆蟲與哺乳類動物的良好棲地。2021年記錄到珍貴稀有保育類碎斑硬象鼻蟲,數量雖不多,但每季調查都有零星個體紀錄;同為珍稀保育類小圓斑球背象鼻蟲,在台灣僅分布於綠島及蘭嶼,在紫坪亦曾有紀錄。
此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東分署於2021~2022年委託社團法人台灣蝙蝠學會及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現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執行「綠島地區台灣狐蝠分布、數量調查及其重要棲地研究」時,亦在紫坪發現山羌及白鼻心等物種。
綠島生態系統服務評估 學者憂開發恐成新的壓力來源
在綠島執行長期社會生態研究 (Long-term Social-Ecological Research, LTSER)」核心觀測站計畫的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助研究員袁美華,過去三年收集數據和訪談,同時進行綠島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初步發現南岬地區人為活動造成風險潛勢與自然環境危害潛勢屬中等;漁業供應(水下魚類豐度)屬中高等;文化生態系統服務則屬中低等。他建議中等風險的區域,需有較高強度的人為活動管理。
袁美華說明,目前綠島有五種由人為活動造成的壓力來源:一是觀光人潮和旅館民宿帶來的污水,現在只有一個功能有限的污水自然淨化設施設在中南寮,無法妥善處理;第二是當極端氣候事件,比如颱風導致淹水發生時,暫置垃圾會成為周遭及海域環境的潛在壓力來源;第三是捕魚活動帶來的捕撈壓力;第四是海上活動如浮潛;第五是港口進出帶來的污染。
他指出,「未來如果開發,這一區(南岬)是一個新興的壓力來源,可能會讓綠島整體的人為活動風險指數升高。」同時,這些人為活動造成的壓力與文化生態系統服務會有相互影響,他提到經過妥善規劃,高強度的開發可能會帶來一些好處,像是增加文化生態系統服務,「但是相應帶來的人為風險潛勢,應該要被同時討論。」
來綠島旅遊,通常不會只到朝日溫泉或露營區遊玩,一個基地的開發,將會凸顯整個島的能源使用問題。袁美華在過去綠島居民的訪談裡,發現居民擔憂停電問題,「每次颱風來大概都跑不掉」,加上旺季的用電更高,若有大型旅館進駐,或朝日溫泉開發,都需要更多能源,便可能會對當地造成壓力。再者,綠島環島公路現在也還有問題未解決,比如廁所數量不夠、迴轉空間不足等。
袁美華表示,居民對朝日溫泉很有感情,在訪談中會憶述小時候家中長輩帶他去泡湯的回憶,朝日溫泉是在地民眾連結情感的重要節點,「當地人對東管處也有蠻深的誤解,有多位當地居民認為應該把它要回來,還給綠島人。」
居民理想中的朝日溫泉,是維持以前綠島純樸的人與自然環境相處和諧模式,而非由政府介入、委外經營,「他(東管處)還需要更多當地溝通,現在這個(招商)看起來缺乏在地知識及情感連結的元素的納入,這可能會引起民眾對政策與政府的不信任。」
環團︰綠島污水處理率僅7.5% 籲停止解編保安林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海洋及海岸守護專案執行周諾恆指出,綠島現在仍有民宿需使用含菌量超標百倍的地下水,垃圾堆放於海邊等待運外處理,污水處理率更是極低。據台東縣府《113年度台東縣污水下水道系統執行概況》顯示,綠島沒有任何公共污水下水道,污水處理率只有7.47%。
他引用監察院2024年針對小琉球過度發展觀光、保育不力發出糾正案,稱旅客過多所造成的污水,將對敏感的珊瑚礁生態帶來嚴重破壞。周諾恆認為,台東縣府與觀光署應殷鑒前車,而非重蹈覆轍。除了垃圾與污水,遊憩行為、車船航行、燈光噪音等人為活動,都會對海陸生態造成衝擊。「濫建海景第一排,可能於短期內能吸引旅客、以量取勝;但綠島豐富而敏感的生態還能承受多少衝擊?」
他建議露營區應回復森林原貌、不應繼續作營運使用,更呼籲東管處停止申請保安林解編,林保署應拒絕解編;朝日旅遊服務中心與朝日溫泉維持現有使用方式,其他餐飲旅宿應留在已相對高度開發的南寮、中寮等聚落。

觀光署此前發布的綠島南岬地區可行性研究裡,已評估開發基地絕大部地方不須經環評及海審會。周諾恆指出,只有仰賴政府機關依據各保育法規,劃定保護區,重要棲地才能受到審查、保護,「離島觀光政策需要通盤檢討,東部觀光更應該進行政策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