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經歷最多雨的7月 氣溫較平均值低0.2℃ 氣象署:仍在暖化情勢內's OG Image

今夏經歷最多雨的7月 氣溫較平均值低0.2℃ 氣象署:仍在暖化情勢內

更新時間:2025/09/04 09:33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今(2025)年夏季豪雨連連,氣象署統計,今年7月是1951年以來降雨最多的7月,7~8月的雨量也是歷來同期次高。7月均溫則比氣候平均值低了0.2℃。氣象署提醒,雖然均溫偏低,但長期來看我們仍處於暖化情勢中,氣候變遷之下,未來會更常遇到各種「破紀錄」的現象。今年夏季雨勢不斷,7月時接連有颱風與西南氣流來襲,中南部及花東地區多地積淹水、基礎設施遭破壞,部分災區尚未復原。根據氣象署統計,7月各地平均累積雨量為767毫米,比氣候平均值的235.3毫米多出三倍,是1951年至今雨量最多的7月;同時,因為降雨天數多、雲量多,也成為歷來日照最少7月。氣象署預報中心副主任黃椿喜說明,除了7月破紀錄,整體來看今年7~8月降雨量989.3毫米,是歷年同期次多,日照時數333.4小時,是歷年次少。

今(2025)年夏季豪雨連連,氣象署統計,今年7月是1951年以來降雨最多的7月,7~8月的雨量也是歷來同期次高。7月均溫則比氣候平均值低了0.2℃。氣象署提醒,雖然均溫偏低,但長期來看我們仍處於暖化情勢中,氣候變遷之下,未來會更常遇到各種「破紀錄」的現象。


豪雨成災,以中南部災情較為嚴重。圖片來源:高雄市長陳其邁臉書

創紀錄 降雨最多、日照最少的7月

今年夏季雨勢不斷,7月時接連有颱風與西南氣流來襲,中南部及花東地區多地積淹水、基礎設施遭破壞,部分災區尚未復原。根據氣象署統計,7月各地平均累積雨量為767毫米,比氣候平均值的235.3毫米多出三倍,是1951年至今雨量最多的7月;同時,因為降雨天數多、雲量多,也成為歷來日照最少7月。

氣象署預報中心副主任黃椿喜說明,除了7月破紀錄,整體來看今年7~8月降雨量989.3毫米,是歷年同期次多,日照時數333.4小時,是歷年次少。

黃椿喜解釋,今年剛好遭遇罕見的季風槽偏強跟強盛西南風影響,台灣處在一個大低壓帶,加上今年西太平洋海水溫度特別高,使得颱風、熱帶低壓等不穩定的情況更容易發生。

黃椿喜說明,今年夏季降雨以中南部地區最顯著,主因為受颱風路徑影響,今年侵台颱風都屬於氣候分類上通過中、南部,向西或西北移動的第三、第四類颱風;再加上西南氣流影響的區域本來就是中南部為主,才導致這波降水集中在中南部。


今年7~8月受到颱風低壓與西南氣流接連影響,降雨量相當可觀。圖片來源:氣象署提供

夏季均溫比平均值低0.2℃ 專家:仍在暖化趨勢中

因為降雨多、日照少,7~8月的平均氣溫也偏低。黃椿喜解釋,通常夏季晴天多的時候溫度就會高,但今年雨雲量多,日照指數偏少,導致氣溫比氣候平均值低了0.2℃。

不過,黃椿喜強調,目前還是處在暖化趨勢之中。他舉例,歷來降水最多、日照最少的是1972年,當年降雨量高達1035毫米、日照時數318小時,當年溫度較氣候值下降1.2~1.3℃以上,但今年只下降0.2℃,顯見氣候變遷背景值的影響。

黃椿喜補充,一、兩年短期本來就會有溫度浮動,氣候仍必須以數十年的長期時間統計來看。在暖化的趨勢之下,旱澇差異會更明顯,同時意味著「破紀錄的機率會變高」,可能是雨量破紀錄、高溫破紀錄,也可能是乾旱破紀錄。

查閱氣象署資料顯示,過去三年間,7月均溫變化,2023年7月高於氣候值平均值0.3℃、2022年高出0.5℃,去年7月則高出0.7℃,為歷來同期第五暖。相比今年受到降雨影響,較平均值低0.2℃。


7~8月平均氣溫雨量距平值。圖片來源:氣象署提供

反聖嬰發展 秋季降雨預計仍偏多

展望未來一季,黃椿喜分析,目前熱帶太平洋海溫西暖東冷,反聖嬰現象有發展的趨勢,從過去類似的海氣狀態分析,秋季台灣降雨有偏多的趨勢,且颱風活動區域可能較靠近台灣,但實際影響程度仍待觀察。

氣象署預估,今年秋季台灣氣溫為正常至偏高,雨量較大機率為正常至偏多;颱風發生的頻率接近正常,預估侵台機率也接近氣候正常值。氣象署進一步表示,9、10月仍是西北太平洋颱風活躍期,颱風若伴隨東北季風之共伴效應,會為台灣帶來較大雨勢,請民眾須特別注意。

黃椿喜補充,台灣中南部在10月之後將逐漸進入枯水期,本身降雨的基數就少,即便預測降雨可能偏多,實際上也不會多太多,呼籲各界妥善運用水資源。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