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環境部第二屆環評委員上任,21人名單中除了七位政府部門代表出任,民間專家委員有14名,其中有七位續任、新面孔則有三位。環保團體認為,本屆缺乏具海洋生態背景的專家,工程領域比例也偏高,質疑專業性失衡。環境部表示,若審查需求不足,將視情況增聘專家支援。

新一屆環委名單 7續任、3新血
環境部1日公布新一屆環評委員名單。民間委員當中,本屆有七人留任,包括江康鈺、吳義林、侯嘉洪、張瓊芬、黃志彬、劉小蘭、劉雅瑄。另外七名委員中,首次入列的「新血」有三位,分別是元智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江右君、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系副教授林敏宜、關注馬頭山廢棄物掩埋場議題的台師大地理系教授蘇淑娟。剩餘四位委員,簡連貴、李培芬、高志明與江康鈺,則是過去也曾擔任環委。
環保司司長徐淑芷指出,以專長分布而言,本屆民間專家涵蓋生活、自然及社會三大環境面向。生活環境領域為江右君、江康鈺、江鴻龍、吳義林、侯嘉洪、張瓊芬、黃志彬與劉小蘭。
自然環境領域包含推動北市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李培芬、地質專家劉雅瑄、森林保育學者林敏宜;另有專精於海域開發的簡連貴;社會環境領域則是長期研究永續都市發展的劉小蘭,以及具地理學、人類學專長的蘇淑娟。

缺海洋專業? 環境部:各界推薦人選不多
針對外界關注缺少具海洋生態背景的委員,徐淑芷解釋,各界推薦的遴選名單中,專精於海洋生態的學者並不多,因此「主要是分生態類」。若未來審查涉及專業不足,將透過個案增聘專家的方式補強。
徐淑芷補充,本屆委員中,簡連貴具海域開發專業,李培芬亦多次參與離岸風電開發案審查,累積豐富的生態影響評估經驗,相關領域仍具專業支撐。
環團批評 工程背景比例過高、生態代表仍不足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專員洪碩辰指出,環委的選任方式長期以來偏重工程背景,本屆工程相關的委員比例更多,14名中有9名。洪碩辰也指,本次回歸的李培芬、簡連貴,過去被環團視為較支持開發的「御用委員」。
洪碩辰指出,環境部近兩年審查離岸風電環評,常找李培芬擔任外聘「生態」專家,但李的專業有限,審查意見多聚焦在鳥類防撞工程。簡連貴雖是海洋專家,但過去多聚焦海洋工程,恐怕無法在海洋生態議題上有所發揮。

自然保育環境基金會議題部主任陳姿蓉指出,雖然環工背景並不必然代表支持開發,但比例過高仍造成領域失衡。各開發案涉及區位不同,理應有更多元的專家加入。即便必要時可外聘專家學者,但委員實際上只是提供意見,並無決策權,即使加入討論,也只是流於形式。
洪碩辰補充,14位民間委員的名額本就不可能涵蓋所有專業領域,但現在的狀況是,生態領域僅剩2位,專業面向過於單薄,難以回應各類開發案的審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