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縣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與台東縣政府攜手合作,推出《pohpoh!ina的百草箱——阿美族傳統醫療保健經驗特展》。特展邀請長期推動「台東縣原住民族傳統醫療保健計畫」的專業團隊——邱健維、涂裕苓、原住民文物館的館員黃采裳(Kasang Cilo Raranges)、曾楷芹(Kiko Fitolo Ciwidian),以及南竹湖、八桑安、和平、比西里岸四個文化健康站共同策劃,以共創的形式,串連地方專業者與社群,分享台東原住民族珍貴的傳統醫療知識與實踐經驗。
以經驗為根的人與自然療癒系統
邱健維指出,本次特展是台東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處自2020年啟動「推動原住民族傳統醫療保健計畫」的延伸成果。縣府與台東大學教授張育銓及團隊合作,以更具彈性與在地性的策略,結合文化健康站作為主要載體,長期推動原民醫療的知識保存與傳承。在各地的文化健康站,居民以共耕園為場域,實驗不同的醫療保健路徑,逐步建構出多元而富生命力的文化樣貌。
本次的特展,是由多年深耕原住民族文化的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籌劃。邱健維強調,這不只是單向的策展,而是「共創」的過程——「我們希望打破過去由策展人主導論述的模式,讓照服員、長者與部落決定被展示的內容與樣貌。」
邱健維解釋,展名中的「PohPoh」在阿美族語中意指「撫慰、安撫」,象徵傳統醫療中的柔性照護精神。他說,「在台東,討論到原住民族傳統醫療,會嘗試從身、心、靈的全方位照護出發,不只是止痛、退燒或止血,更是包含如何安頓心靈,如何透過不同途徑和植物建立人與自然的信任關係。」
而「百草箱」的意象來自部落日常:長輩在野地踩踏、採摘、處理植物的身影,映照著千百年累積下來的人與土地共生智慧。邱健維強調,這不是著眼在醫學的教科書,而是「以經驗為根本的知識系統」。
比方說,展覽中採集到,南竹湖的阿美族人至今仍記得拉肚子時,取芭樂嫩葉心沾鹽巴使用,可以舒緩mapiyas(腹瀉);或是炎熱夏季,將麵包樹根熬成茶水,既能消暑解渴,也曾幫助重病者恢復體力。這些故事不只是單一個案,而是群體共享的生命經驗。
展品中有許多動人的故事。例如,在比西里岸部落有居民分享,母親重病時,靠著鄰居熬製的麵包樹根茶,給予身體更多的體力。又如在八桑安部落,一名婦女Lisin遭電鋸重傷,鄰居Kiko立刻咬碎兩耳草敷在傷口止血,等送到醫院時,醫師也驚訝於止血的狀態。這些片段顯示,傳統醫療並非神秘莫測,而是實際經驗累積出的地方智慧。
特展中更深一層的,是關於「身心靈的療癒」。排灣族祭司會以植物舉行儀式,安撫焦慮不安的靈魂;卑南族則以「芙蓉草」透過儀式進行心靈鎮定。展覽中提及,過去當新生兒適齡學習走路過程中,如果持續無法站立行走,部落的長者會在清晨露水依附Sasayal(尖尾鳳)時,將嬰兒的屁股輕輕拂過。「傳統醫療並不僅是治病本身,而是涵蓋了生活、價值與信仰,」邱健維說,「那是一種人與自然相互信任的完整系統。」
展覽中也反覆也提醒,這樣的智慧正逐漸流失。「我們對環境的信仰正在淡化,」而本次展覽的核心,是要重新讓大家看見經驗的價值,看見人與自然共生的知識體系。
四個文化健康站的特色
這次展覽的重要特色,是由四個文化健康站共創完成,各自帶來獨特的知識與故事。
- 比西里岸:靠近海洋,展出的植物多與海有關,如「fanoh(海狗毛)」一類的海藻,被用來治療寄生蟲問題,顯示出海洋環境中的醫療智慧。
- 南竹湖與八桑安:兩站的照服員對傳統醫療特別投入,除了記錄植物知識,也嘗試復育失落的藥草。例如「大葉田香」曾被用於釀酒,酒在阿美族文化中不僅是飲品,更承載儀式與靈性照護的角色。
- 和平站:由於長者多不易想起過去的使用記憶,因此照服員透過重新追溯植物背後故事,找回如「宜梧」等植物的移入部落的歷史。這反映出傳統醫療並非封閉,而是隨著人群移動不斷更新。
邱健維補充,雖然四站皆屬於海岸阿美族,但彼此差異顯著。「同一種植物,在不同部落可能有不同名字與用途。我們在展覽中保留了這些差異,讓觀眾理解多樣性本身就是文化的養分。」
五感體驗的展場設計
8月21號開展當天,邀請八桑安文健站的長者,吟唱過去海岸線共同記憶的歌謠,引動現場的集體共鳴。這首歌原本是一位族人走遍東海岸販售藥草時吟唱的旋律,象徵著「尋藥」與「療癒」的開始。邱健維指出:「當觀眾踏入展場,先聽到這首歌,就像進入一個尋藥的場域,並透過五感的體驗,重新感受人與植物共生的生命經驗。」
展覽團隊在田調過程中意外發現了這首過去熟悉的歌謠。對當地族人而言,只要聽見這旋律,便明白「藥」在眼前。如今,它被帶回展場,不只是開幕的儀式,更是讓年輕世代與外地觀眾理解:傳統醫療並非遙遠的過去,而是生活中真切存在的文化實踐。
展覽現場的設計強調「五感體驗」,觀眾可以摸到植物的本體,嗅聞植物氣味,閱覽長者口述的故事,也能透過影像看見人與環境的關係。展場中還設計了一組「症狀卡牌」,觀眾抽取後可對應長者的療法,學習過去如何用常見植物處理拉肚子或退火等日常症狀。
重拾長者的文化肯認
邱健維指出,縣府推動這項計畫的特別之處在於「允許失敗」。它並非自上而下定義「何謂傳統醫療」,而是給予各地文健站實驗的空間,讓照服員與社群透過共耕園或日常實踐,逐步累積知識並找回消失的植物應用。
近年來,這些努力不僅在展覽中呈現,也轉化為更多生活化的方式,例如以植物入菜、製成特色便當,甚至與店家合作開發草本舒緩膏。邱健維強調,重點並非商品化,而是「讓植物在當代被需要、被使用,進而延續其價值」。
展覽過程中,最令團隊動容的是長者的回應。有一次交流活動中,出現了一株被認為早已滅絕的「六神草」,讓長者激動地說:「這是我們童年記憶中的神藥!」這樣的瞬間,不僅讓長者重新感受到自身知識的價值,也成為一種文化照顧。
邱健維表示,團隊在乎的不只是展出多少植物,而是長者能在過程中重新感受到自我肯認。
另一部份,一則則長者口述的經驗,也翻轉許多觀念。例如,「liyiw(雞屎藤)」曾廣泛生長於農地,如今因過度開發逐漸消失。它能防止蛀牙,也曾被用於釀造酒曲。長者們回憶,這種植物不僅是藥草,更與地名、記憶緊密相連。
另一個例子是「六神草」,長者會將其泡酒止牙痛。當某部落已找不到他們的蹤跡,但在另一個部落卻仍持續種植著。透過計畫中的交流,讓這些知識彼此共振,重新喚起人們對土地與植物的共同記憶。
從質疑到信任:為傳統醫療尋找新的對話空間
然而,要在現代社會重新談論傳統醫療並不容易。邱健維直言,最大的挑戰來自「與現代醫療的比較」。社會大眾往往質疑:「這真的有效嗎?符合法規嗎?是不是迷信?」面對這些疑問,團隊花費大量心力去解釋。
邱健維認為,若僅用「療效」的語言,傳統醫療無法被真正理解。它不僅是治病的手段,更是一整套涵蓋信仰、生活、環境的系統。於是,他們選擇從「經驗」出發,強調長者的實際使用與生活累積,而非單純的科學檢驗數據。這種柔性的詮釋方式,讓傳統醫療能在西方醫學主導的語境下,找到新的對話空間。
他們最希望觀眾帶走的不是單一的知識,而是一個提問:「你願意相信這套傳統智慧嗎?」邱健維說,許多人在展場面對藥草或儀式時,感到陌生甚至距離感,但這其實正是現代社會逐漸與環境脫鉤的結果。
曾楷芹提醒觀眾,不論是阿美族、漢人或客家人,每個族群的長輩都有自己的「小秘方」。這些智慧並非神秘,而是日常。「我們並不要求大家認為傳統醫療比現代醫學更好,而是提醒大家:這是一套真實存在的知識系統。它根植於土地與日常,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只是我們是否選擇相信。」
展覽同時也拋出另一層提醒。在資本主義下,土地與資源被不斷開發,傳統智慧也隨著環境的消失而流失。邱健維表示:「我們沒有要給大家沉重的負擔,但想讓人思考,當土地被視為單純的開發資本,那些與自然共生的知識是否也將隨之消失?」展覽並不要求觀眾立即回歸傳統,而是提供一種「可能性」──一條與自然重新建立連結的道路。
當代的意義:保留另一種生活方式
目前,《Poh Poh ! ina 的百草箱》策展團隊期待未來有機會將展覽帶到更多地方,讓更多人理解這份來自土地的智慧。
邱健維最後強調:「我們展覽的結尾特別寫下,現代醫療與傳統醫療不應該是對立的存在。選擇哪一條路,都是好的決定。我們只希望能保留一種生活樣貌,讓人有再次選擇的可能。」
《Poh Poh ! ina 的百草箱》不僅是一場展覽,而是一個邀請──邀請人們重新傾聽歌聲、嗅聞草木,並思考在這片土地上,我們與自然該如何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