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魚池琴蛙族群只生活在台灣南投,數量非常稀少,肩負保育責任的我們該如何保護、增加其族群數?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團隊即運用縮時攝影,完整記錄魚池琴蛙從築巢、鳴叫、求偶到產卵的過程,而魚池琴蛙對巢窩結構的講究,堪稱「泥窩建築師」。研究團隊不但尋覓70多處預備棲地,也一邊篩選,為人工圈養、棲地營造與異地復育等保育策略做足準備。

只有台灣才有 魚池琴蛙數量不到千隻
台灣師範大學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團隊,於今(2025)年3月發表新種「魚池琴蛙」(Nidirana shyhhuangi),過去以為是亞洲廣布的「豎琴蛙」,如今驗證為台灣特有的蛙類,證明其處境比原先已知條件更加危急,全球分布侷限於台灣南投縣魚池鄉的2處棲所,棲地總面積不過0.014平方公里,族群量推估為300~700隻。
族群數量如此稀少,使得《2024台灣兩棲類紅皮書名錄》將其列為極危類別(Critically Endangered,CR),若未改善族群數量,即將野外滅絕;《野生動物保育法》則仍以豎琴蛙的評估,維持「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為此,生多所副研究員林春富研究團隊持續投入其生殖生態學研究,期望能壯大族群數量。

縮時攝影全記錄 傳宗接代前先築巢
有別其他蛙類,魚池琴蛙有明顯的築巢行為,而且十分隱密難以察覺;築巢之後,會在巢裡鳴叫吸引雌蛙,聲音響亮悅耳,和其他蛙類形成明顯對比。為了避免進進出出棲地,踩踏影響族群,研究團隊特地於魚池琴蛙繁殖季時,於其中一處棲地架設了兩部縮時攝影機,不但放大解析度,並且每隔2~3秒鐘就拍一張圖片,日夜不停地拍,清楚記錄了魚池琴蛙的行為模式。
研究團隊近期已完成所有畫面紀錄檢視,從影像中得知,雄蛙在生殖季時於傍晚開始挖掘泥窩,過程可說無所不用其極,不惜「灰頭土臉」,「手段」包括用前端身體推土、鑽入土中旋身、後肢左右側踢等。無論是構築新巢,或是修補舊巢,花費時間從11分鐘到6小時21分鐘不等,合計平均為145分鐘(2小時25分)。
因築巢消耗能量極高,因此雄蛙對巢穴展現出強烈的守護行為。雄蛙築巢後會鳴叫吸引雌蛙,成功後雙方在巢中配對並產卵,整個過程約30分鐘。若有其他雄蛙接近巢口,築巢者會起而捍衛,研究人員就曾記錄到追逐、扭打、互疊、壓制、互鳴、對峙等多種行為。

等待大雨開門 也有被困住的個體須「即刻救援」
產卵結束後,雄、雌蛙會先後彈跳離巢,蛙卵則被包覆於逐漸吸水膨脹的透明膠質中。研究團隊觀察到,彈跳離巢這個動作是有意義的,它能維持窩巢洞口大小,而不至於形成更大的破口、影響水流沖刷。
在膠質保護下,即使遭遇大雨淹沒窩巢,胚胎也不易自巢口流出,從而降低被天敵掠食的風險;若短期內無降雨,胚胎則可持續於窩巢中發育成為蝌蚪;直到下一次大雨來臨、沖開窩巢,或水位高漲淹沒窩巢時,蝌蚪便能順勢流入下方的水體,自由游動、覓食。
不過,研究團隊也在觀察過程中發現,9至10月繁殖季尾聲,隨著降雨頻率降低,部分位於淺水邊緣的蝌蚪窩巢,就會有未能隨雨水順利進入水體的蝌蚪。
研究團隊對此展開即刻救援,那就是在鄰近水體的窩巢旁挖出小水道並灑水,引導蝌蚪安全流入水域;對於尚處於早期發育階段的胚胎,或已接近乾涸致死的蝌蚪,則帶回實驗室飼養與觀察,確認其存活情況後,再放回原棲地。
這個經驗也促使研究人員思考,若能在乾涸前適時救援卵或蝌蚪,所取得復育魚池琴蛙所需的種原,也不至於影響魚池琴蛙的族群總數——在天然條件下,這些個體勢必無法存活。

先天劣勢一次只產30顆卵 建立人工圈養技術助保育
其實魚池琴蛙確實有先天上的劣勢。林春富解釋,魚池琴蛙一窩約產下30顆卵,跟蟾蜍、澤蛙比起來少很多。常見的蟾蜍一次約5000顆、澤蛙亦動輒數百近千顆卵;而且琴蛙每次生產前還要花很多力氣築窩,相較其他蛙類,花費了很高的能量,族群擴張相對吃力。
生多所研究團隊也與台北市立動物園、農業部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及台灣電力公司明潭發電廠展開合作,推動人工圈養、棲地營造與異地復育等保育策略與行動。
魚池琴蛙喜歡怎樣的棲地呢?林春富說,魚池琴蛙留下來的棲地線索十分有限,研究人員只能從既有的兩個棲地觀察到的現象來推敲,包括土壤都近似褚紅色,黏土性質略具黏稠性,皆位於溪澗源頭等,研究團隊也綜合已知的幾項條件,尋找魚池鄉附近類似的70多個預備棲地,皆位於有小溪澗、穩定水流之處。
這些棲地都在方圓幾公里內,不出魚池鄉的範圍,就地理尺度而言,都屬於原生棲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