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image

千億預算更新四輕是否妥當? 報告:石化業產能過剩 應投資「產能合理化」

更新時間:2025/05/23 02:42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位於高雄林園工業區的中油第四輕油裂解廠(四輕)已啟用40餘年,行政院去(2024)年5月核定新四輕更新計畫擴增乙烯、丙烯等塑膠原料的產量,預算規模達1062億元。然而,近年塑膠產能過剩狀況浮上檯面,全球已開始出現減產或關廠潮。環境權權保障基金會昨(22)日發布報告,呼籲將四輕更新預算投入石化業「產能合理化」,並以政策支持轉業轉型。四輕位於林園工業區內,已有40多年歷史,行政院去(2024)年5月通過四輕更新計畫,預算達千億。圖為林園工業區。攝影:陳昭宏 回應新四輕更新計畫,環境權保障基金會22日發布《「新四輕還能蓋嗎?」──全球與台灣石化塑膠原料產能過剩及全球石化「產能合理化」趨勢》政策報告。

位於高雄林園工業區的中油第四輕油裂解廠(四輕)已啟用40餘年,行政院去(2024)年5月核定新四輕更新計畫擴增乙烯、丙烯等塑膠原料的產量,預算規模達1062億元。然而,近年塑膠產能過剩狀況浮上檯面,全球已開始出現減產或關廠潮。環境權權保障基金會昨(22)日發布報告,呼籲將四輕更新預算投入石化業「產能合理化」,並以政策支持轉業轉型。

四輕位於林園工業區內,已有40多年歷史,行政院去(2024)年5月通過四輕更新計畫,預算達千億。圖為林園工業區。攝影:陳昭宏

四輕位於林園工業區內,已有40多年歷史,行政院去(2024)年5月通過四輕更新計畫,預算達千億。圖為林園工業區。攝影:陳昭宏

近年石化業產能過剩 環團:千億更新預算應投入「產能合理化」

回應新四輕更新計畫,環境權保障基金會22日發布《「新四輕還能蓋嗎?」──全球與台灣石化塑膠原料產能過剩及全球石化「產能合理化」趨勢》政策報告。

報告作者、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副執行長許博任指出,全球石化業六大基礎化學品,2024年產量較需求高出20~30%,一般情況下,產量會高出需求10%~15%,供過於求將延續至2030年;回看台灣,乙烯及丙烯的利用率也持續下降。除化學原料,國內外在泛用塑膠製造上也同樣面臨生產過剩。

「全球石化業非常不景氣,非常嚴重的產能過剩。」許博任表示,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資料庫ICIS推估,因「產能合理化」而掀起的關廠潮會持續至2030年,尤以設備老舊、高生產成本的歐洲及東北亞為主。近兩年已有法國的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荷蘭的INDORAMA、韓國的樂天等石化或塑膠業陸續關廠。2014年以來,台灣石化產業亦大量移至美、中兩國,基礎化學品及泛用塑膠海外產能,已呈現「海外擴張、國內萎縮」的新格局。

全台乙烯年產能約400萬噸,面對石化業不景氣,許博任認為政府應提出「400萬噸-N」的產能合理化計畫,將預計投入四輕更新的千億預算,用於協助中油及其他業者調整各廠產能、自主整併,乃至於遷廠、更新改善。即便是關廠,也能支援公正轉型相關資金,例如合理的遣散費用。

位於臨海工業區的大林煉油廠。攝影:陳昭宏

位於臨海工業區的大林煉油廠。攝影:陳昭宏

四輕供應北高雄石化原料 民眾憂擴產後大社難降編

北高雄的大社工業區,透過地下管線,接收來自南高雄林園的乙烯、丙烯,作成塑膠製品原料。住在大社的江文宏展示照片,一顆顆老舊儲氣槽直接坐落在社區旁。高雄、屏東數十年來承受石化廠帶來的污染和公安風險,政府曾規劃讓大社及高雄其他老舊石化廠房遷到別處,大社有機會降編為乙種工業區。

「當我們看到政府想把四輕投資變成新四輕、增加產能,我們大社這邊的人聽到其實會很害怕。」江文宏表示,這代表來自林園的管線,仍會源源不絕地送上化學品,讓大社老廠持續運作,遷廠降編也就遙遙無期。

許博任則認為,在石化產業不景氣的現實下,業者寧可守住老廠繼續生產,恐怕不會想在其他地方(如新材料循環園區)投資蓋新廠,更別談遷廠規劃。

位於北高雄的大社工業區,區內多為中油體系業者,廠商以地下管線接收來自中油林園廠的乙烯、丙烯原料,製成塑膠。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都發局

位於北高雄的大社工業區,區內多為中油體系業者,廠商以地下管線接收來自中油林園廠的乙烯、丙烯原料,製成塑膠。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都發局

韓國投入700億支持石化業轉型 政府可否端出關鍵「救命錢」?

老舊石化廠如何掙脫不景氣無法擴產、又缺乏誘因轉型的束縛?「這1000億(指四輕更新預算)是很關鍵的救命錢。」許博任強調,若此刻將資源投入四輕擴產,恐讓中油「錯過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無法跟上全球石化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

許博任表示,面對石化業景氣低迷,南韓政府去(2024)年底已提出合台幣700多億元的支持計畫,鼓勵石化公司關廠、整併或提高效率等,並將因關廠陷入經濟困難的地區指定為「產業危機應對地區」,可獲政府特別協助,「不只是讓產業自己去整併、做產能合理化,而是要端出政策引導」。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分享,日本石化業很早就開始轉型,往高值化、材料化發展。即便如此,面對當前乙烯產能過剩問題,業者也持續透過原料轉換、產能整併,希望因應趨勢提升自身競爭力

轉型過程中「不遺落任何人」至關重要。王敏玲引用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石化業2030年前將遭遇生產成本增加、2040年前則有產能規模縮減或汰除要面對。而石化業有約6.6萬人為基層員工,面對涉及勞工權益的轉型工作,各部會可承擔什麼?企業又應負起哪些責任?都必須以勞工為主體,展開社會對話。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114 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一段 365 號 7 樓

readr@readr.tw

©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