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豬肉價格大幅上揚,比去年同期漲幅將近兩成,讓團膳餐飲業者大喊吃不消。豬價走高的近因是颱風折損豬隻、中元中秋節需求暢旺,但缺豬的結構性主因為近年極端氣候,慢性豬瘟頻發,豬隻育成率越來越低。
根據統計,過去 20 年來國內豬隻屠宰數量明顯下滑,進口量則逐年增加,顯示國產豬早已供不應求,專家分析,國內養豬產業結構必須從飼養面、防疫面重新整頓,否則缺豬將成常態。
&&產地疾病肆虐、育成率低迷,導致缺豬
中央畜產會統計數據顯示,今(2025)年 8 月,毛豬交易月均價來到每公斤 108.01 元,創下 30 年新高。對照歷年毛豬拍賣行情,除1997 年爆發口蹄疫豬價低迷,2012 年至 2020 年期間,毛豬月平均成交價都落在 60 至 70 元附近,直到 2021 年起,豬價一路往上走,幾乎「回不去」。
中華民國家畜肉類同業公會總幹事袁仁琦坦言,近期產地仔豬育成率低迷,尤其今年慢性豬瘟頻發,PED(豬流行性腹瀉)、Prrs(呼吸症候群,俗稱藍耳病)肆虐,才會造成市場「缺豬」。
中國文化大學退休副教授羅玲玲指出,台灣一天約需 2 萬頭豬,當拍賣市場的毛豬交易量低於 2 萬頭時,「便是缺豬」,而缺豬的頻率增加即為警訊。從今(2025)年目前統計數據來看,1 月至 8月有 228 天的交易數據,扣除部分市場的休市日,共有 61 天的交易頭數低於 2 萬頭,等於是今年 1 月至 8 月期間,缺豬的交易日比例為 26.7%。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豬價大漲回不去,台灣缺豬將成常態,極端氣候育成率創新低,飼養、防疫策略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