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是牛、羊的必要食物,但是台灣牧草多數仰賴進口,當貿易變動或戰爭影響運輸,動物沒草吃,就會影響國人餐桌。近期美國關稅政策讓國際船運多變,畜牧業認為,便宜的國產牧草供不應求,希望國內能生產更多牧草可供採購。
畜產試驗所(以下簡稱「畜試所」)南區分所所長陳嘉昇認為,台灣牧草需求高,至少還可以再增加 2 萬公頃面積,可大規模活化休耕地與不利耕作地,而減少依賴進口牧草,對淨零減碳與提升國內糧食安全都有很大助益。

台灣使用牧草過半需要進口,關稅船運混亂易波動
台灣每年約需 50 萬公噸牧草作為粗料,目前超過一半需要進口,中華民國牧草協會秘書長黃燕良補充,每種牧草提供的營養、風味不同,目前台灣牧草多進口自美國和澳洲,美國牧草以苜蓿、百慕達草為主;澳洲則是甜燕麥。
近日美國開啟關稅戰,各國業者為躲避未來可能的高關稅,近日都急著出口產品,連帶造成貨櫃進出與運費浮動。例如,貨櫃若由中國船隻運輸,現在更難進入美國港口,另外台灣貨櫃直接進出美國費用較高,不乏有業者會轉口至他國轉運,黃燕良預測,未來貿易貨櫃「可能變得亂七八糟」,讓台灣進口牧草有缺貨、漲價等疑慮。
高大牧場第四代陳宥蓁坦言,牧草商會預先囤草,緩衝短期貿易變動,但她訂草時「有感覺牧草開始供貨不穩」,已經繃緊神經,規劃後續可能需要調整飼料配方。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別讓牛羊沒草吃!進口牧草被貿易戰影響,國產牧草便宜方便,專家呼籲政府積極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