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21 年台灣開放含萊劑的美豬進口後,國人多將萊劑與美豬劃上等號,但今年 4 月 29 日由澳洲進口 22.99 公噸的豬其他可食部位(註),檢出 0.001 ppm 萊克多巴胺(以下簡稱「萊劑」),引發國人關注。
澳洲非我國豬肉大宗進口國,但數量在 2020 年後逐步增加,主要集中於豬腳、冷凍帶骨豬肉及豬腸衣部位。食藥署長姜至剛表示,此為台灣首次於進口豬肉中驗出萊劑,但因進口牛肉、豬肉的邊境及後市場檢驗不合格率極低,針對澳豬仍維持「一般抽驗」頻率,不會加強抽驗。

澳豬驗出萊劑,雖未違法,但屬「違約」
本次由「品田國際農畜」進口的澳洲豬腳中,驗出 0.001 PPM 的萊劑殘留量,該公司聲明指出,從未進口含萊劑的商品,除了會申請多方送驗外,也會銷毀商品並對國外廠商討論賠償事宜。
華漢冷凍食品公司董事長李春來也是中華民國禽肉行銷協會榮譽理事長,更是國內頗具規模的進口肉商。他提到本次澳洲萊豬的殘留量雖未超標,但在商業運作屬於違約,因為廠商下訂的是「無萊」豬肉,澳洲出貨並不符合需求。
李春來指出,台灣准入萊豬後,基於國人觀感、需求,業界並沒有進口萊豬,「進了也沒人敢吃」。此次澳洲豬腳檢出萊劑殘留量極低,據他了解,萊劑在澳洲家畜養殖業並不普遍,因此檢出原因仍有待釐清,必須從飼養、包裝、運輸等環節,確認是哪一端發生污染。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澳豬驗出萊劑殘留,國內首例,美加紐澳豬均可使用萊劑,凸顯產地標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