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冰花」這種美麗的植物嗎?它將鹽分吸納進身體,結出一顆顆如水晶般的鹽珠,葉片肥厚多肉,含水量高、口感清脆。冰花,讓雲林縣水林鄉瓊埔村的荒地,首次種出有經濟價值的作物,也讓本已心灰意冷的年輕人重燃希望。

「喝露水長大」的植物,喚醒了死地
將荒地變成可耕地的推手,是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退休副教授黃裕銘。三年前,黃裕銘偶然與時任雲林縣長蘇治芬相識。她提到瓊埔村那片 42 公頃的鹽埔地——堤防之內、荒蕪一片,盼他能以專業協助解困。
雲林縣水林鄉瓊埔村曾是台灣蘆筍的重要產地,但當地地勢低窪、海水倒灌成災,30 多年前,為了保護村莊,政府興建了一道堤防。自此,堤防內的土地被劃為行水區——名義上未被徵收,實則成了被遺忘的角落,不能興建地上物、不能打井取水,農民雖然仍可耕作,卻連基本的灌溉都成了奢求。
沒有灌溉,過往興盛的農村褪去光彩,瓊埔村如今僅剩 636 位村民,多數是年邁長者,即使年輕人願意彎腰種田,也無法靠這片土地撐起一個家。連申請種綠肥的休耕計畫也被拒,因為綠肥須達八成五存活率才能補貼。

冰花為典型「鹽生植物」,喝露水也能長大
面對這個走投無路的村落,黃裕銘接到任務後就著手進行土壤與地下水調查,發現土壤鹽化嚴重,地下水位則深達 60 公分,代表必須仰賴高莖作物才能吸取水分,然而法令禁止行水區種植如玉米、高粱等高莖植物。
該怎麼辦?相信「再貧瘠的土地也值得被愛」,他在心中盤算有沒有不怕鹽、又不太需要水的作物?這時,一種「喝露水也能長大」的植物閃過他的腦海——冰花。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從走投無路,到鹽地開花,「冰花」讓瓊埔荒地重現生機,居民重燃希望」。